9月25日上午,由科学技术研究院和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主办的“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75周年校庆国内外著名学者系列学术讲座”第二十一场如期在中关村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。
这次报告会由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董宇平教授主持,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,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唐本忠先生来校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“创新研究三部曲——我的研究经历和体会”精彩学术讲座,不仅有来自中关村校区的学生参与,还有来自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也如约而至。
唐本忠院士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,获工学学士学位;1985年和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。之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,1994年加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,历任助理教授、副教授、教授、讲座教授。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唐本忠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、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(AIE)的研究,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许多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,特别是他所发现并命名的“聚集诱导发光”(AIE)新现象,已经改变了人们关于聚集引起荧光猝灭(ACQ)的传统观念,为克服传统发光材料的ACQ痼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。目前聚集诱导发光已成为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引领、多国科学家跟进的新研究领域。
本次报告开始时,唐本忠院士向在座的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,向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:什么要做科研,做什么样的科研,怎么做科研?接下来,他并没有直接开始专业的学术介绍,而是旁征博引,从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的三境界讲到《圣经》的创世纪,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解释了科研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难,如何培养研究的乐趣等,用睿智的语言将大家深深地吸引到科研的殿堂中。随后,唐本忠院士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,以聚集诱导发光为例,向大家细致地讲述了创新研究的三部曲:1.发现新现象、发掘新问题;2.提出新概念、建立新模型;3.开发新应用、开拓新领域。因为传统观点认为生色团的聚集将导致荧光猝灭,极大的限制了固体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范围,而唐院士发现了一些可分子内旋转的物质(如四苯基乙烯),在溶液中不发光,而在聚集态发光,即聚集诱导发光(AIE)。在这种新现象的基础上,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——分子内旋转受阻(RIR),成功解释了聚集诱导发光这一有悖于传统理论的新现象。随后,在此基础上,基于发散思维,在发光固体材料,糖尿病检测,二氧化碳监测,氨基酸、蛋白质、DNA识别,指纹侦测等各个领域展现其优于传统材料的应用价值。
最后,唐院士用十年磨一剑来概括自己的科研经历,勉励大家要能醉心于科研,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,只有有兴趣,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。随后,唐本忠院士回答了现场同学的热烈提问,赞扬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和研究方法。会后,同学们都纷纷表示,本次报告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多独到的视角和思路,受益匪浅,报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。